MBA本土13年之七 96级:IT火爆前夜

80酷酷网    80kuku.com

  

采访对象:杨彬
年龄:34岁
毕业院校: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6级在职MBA
从事行业:机械工业、咨询
目前职务:易观(国际)咨询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

  1999年从光华毕业以后,杨彬还经常回学校。校友聚会、与师弟师妹们话前程之外,他还有个“不可告人”的目的:周末蹭课。一听说光华来了好老师,他的神经就兴奋起来。周末听课所得,周一立马能运用到工作当中,他说那种体验“简直太棒了”。

五花八门各显神通 

  为什么读MBA?对于这个面试必答题,杨彬还有一些依稀的印象。第一,本科所学就是管理信息系统,毕业后身处转型的动荡时期,1991年国民经济相对紧缩,1992年市场经济步伐开始加快,1994年、1995年以后,改革开放态势更加明显。但到这时,由于本科学的是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工厂管理,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,希望有机会学习。第二,MBA是社会上比较优秀的群体,希望和优秀的同学们相识、相知、相助。

  光华96级在职MBA班是个超大阵容,从1000多名报考者中遴选出的一百单八将。大家就读前的行业背景、学成后从事的领域也是多种多样:投资、高科技、房地产、饭店服务、金融、电信、咨询……毕业后投身做IT咨询的只有杨彬一人,在IT业十分火热的1999年,这是个前卫的选择。

  一百单八将,据说原本只有七八十人。因为报名考试的人太多,成绩又都很出色,院方不忍割爱。入学时其中已有不少成功企业家、国有企业高管。

  自己开始创业,在某种程度上说,也是彼此之间激励和鼓舞的产物。“打三个电话找三个同学,再难的事也肯定会得到帮助。”毕业后杨彬曾经总结过,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拿出通讯录一翻,肯定能找到线索、思路和解决办法。

严谨治学“不苟言笑”

  单纯从国内MBA教育的角度来看,1996年入学的MBA们并没有体验到所谓里程碑式的发展。作为半工半读的在职MBA,杨彬他们更多地体会到工作学习两头兼顾的辛苦。尤其是在第一年,大量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会计学和英语,容不得自由发挥,必须下真工夫。一入学时老教授们就摆出威严的脸孔,更让大家不敢有半点懈怠。于是在第一学期过半的时候,时任机械工业部经济信息中心信息管理处副处长的杨彬“徇私枉法”,修改了自己在1996年3月份制定的一个规章制度——“上班时间不许干与工作无关的事情”,在后面加上一个括号:学习可以,否则根本不能完成学业。

  然而工作中思考的问题在晚间或周末的课堂上总能得到解答,他们又有着全职MBA难以体会到的学以致用的快感。

  108个学生的课堂并不是想像中的那样庞大,因为是在职,经常有人请假不来。换一个角度说,MBA不单是学理论,彼此激励很重要,如果只有二三十人,可以互相学习的圈子很小,学习效果反倒不好。光华为保证各类背景的学员相互交融,将全班分成10个小组,每学年重新划分一次。

  光华的第三届MBA班还处在谨慎探索阶段,而北大也一贯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著称,课堂上讨论时没有出现爬到桌子上互相指着鼻子对骂的激烈场面。教学以座谈形式为主,每次一个案例,一两个小组做阐述,然后大家提问。谈论案例时,开始大家都很紧张,到最后总是笑声阵阵。这其中,老师的引导不可或缺。

  厉以宁教授讲课就是念讲义,但念得很有意思,很有逻辑,一点废话没有,记下来就可以拿去发表。

  台湾大学来的交换老师黄崇兴教授,讲授的每堂生产作业管理课,都可以立即应用到工作中去解决问题。

  曹凤岐教授的金融课,每涉及一个具体事件,都能把当时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背后隐藏的思想交锋讲得活灵活现。

回校蹭课反复充电

  尽管MBA学习期间还脱不了书斋式教育的干系——照本宣科比重占到60%,40%是穿插小案例供大家讨论,案例也落伍、不充分,杨彬他们还是感觉收获大于预期。否则他不会拿到学位后还时常回学校听课。去年3月22日,张志学教授的一堂冲突管理课,几天后被借作易观员工培训材料,六次培训课后,公司上下获益匪浅。

  “国外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中国现状,因为中国的市场环境完全不同。”杨彬拿出办公室书架上的一本菲利普·科特勒著《市场营销管理》:“这本案头书是自己经典的工具书,但也有一些不足,比如在渠道管理上,完全是基于西方市场经济环境,中国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出现的串货、跨区域不正当竞争的特有现象,根本没有涉及”。

  管理常常是滞后的,虽然对发展会有预见,但总是有所偏差,一定会出问题的;而商学院的课程又是基于管理的实践总结出来的,所以更加滞后是可以理解的。只是出了问题,一定要加快步伐去解决。比如,中国也开始编写自己的教学案例,2000年由北大牵头,各校组织中国MBA案例教学库。最近易观也在和北大合作,为两个IT和电信行业的案例做点评。

  现在流行这样一句调侃之辞——10块砖砸下来,会砸中9个MBA,在易观的团队里,经理级别的管理人员一半以上是MBA。加上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,易观的团队里有2/3的人拥有管理专业背景。尽管国内MBA市场鱼目混珠,杨彬做了一个比方:招聘一个管理职位,如果没有MBA学历限制,录用比例可能是1?30,但如果单从MBA候选人里择选,10个当中总会有一个适用的。



分享到
  • 微信分享
  • 新浪微博
  • QQ好友
  • QQ空间
点击: